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 金季
近日,武汉轨道交通线网“上新”了一项由武汉地铁桥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桥隧公司)国内首创的新技术——洞内微扰动注浆。
“打个比方的话,它就像一台‘微创手术’,相比以往从地面打洞注浆的方法,具有省力、省时、省钱等优点。”桥隧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经理孔令阳告诉记者。
近年来,桥隧公司在武汉地铁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加大工程设备研发投入,工程管理部以“无计划不施工,无方案不施工,无安全不施工”为抓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项目施工质效提升。
新技术:国内首创
作为桥隧公司在土建维保方面的主要生产部门,工程管理部负责518公里武汉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以及长江公铁隧道的长期监测、结构检测、日常维保、专项维修等工作,确保隧道土建结构安全和运营安全,服务运营质量提升。
洞内微扰动注浆的研发工作,是桥隧公司提升土建维保作业能力、打造专业化应急抢险铁军的重点工作之一,于去年11月启动,到今年5月已完成4次技术迭代,目前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它有利于进一步保障运营隧道及桥梁的土建结构安全,同时提升土建维保工作的效率。”孔令阳介绍道,这项技术在国内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吸引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已经有外省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
据介绍,桥隧公司计划未来以服务输出形式,将洞内微扰动注浆技术向全国进行推广。
新系统:开发平台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桥隧公司工程管理部维保管理工程师聂河斌介绍,部门自主开发了运营线路土建维保检养修平台,包括信息报送、流程审批、方案制定、施工记录、安全管理等工作在内,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
“我们在开发平台时,为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特别设计了即时拍摄功能,”聂河斌说,“我们要求操作人员在进出前后对工器具进行清点,即时拍摄可以避免操作人员因疏忽大意而出现的纰漏。”
据介绍,工程管理部把“所有工作,所有流程,所有角色”都纳入进了该平台,同时通过“人脸识别+线上签字”等方式强化安全管理,切实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并取得实际成效。
新团队:自主维保
“为进一步促进降本增效,桥隧公司以实践磨炼队伍为原则,自去年11月起建立自主维保工作模式,工程管理部为公司内首个试点。”
工程管理部线路维保工程师康嘉志介绍说,自主维保工作模式今年2月正式开始实施,首批应用在约100公里长的武汉轨道交通线网,计划在8月1日铺开到全线网。
该模式要求工程管理部从管理制度、技术路径、进度控制、物资采购、预算支出、验收评价等方面全流程自主实施,努力打造可持续、可推广的自主维保新模式。
“这对我们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全员自主维修能力,在干中学、学中干里积累‘经验值’,不断提升解决问题、实现降本增效的‘战斗力’。”康嘉志说。
目前,工程管理部现有职员41人,其中党员28人,预备党员1人,有3人具有高级职称。
展望未来,孔令阳语气坚定地说:“工程管理部作为武汉轨道交通线网维保工作的‘先锋队’,先后获得过湖北省工人先锋号、武汉市工人先锋号、武汉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荣誉。在自主维保工作模式建立后,我们将‘上紧弦、拉满弓’,紧密配合、主动作为,全力打造运营维保铁军,守护地铁运营安全。”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