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经济频道 > 经济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优秀毕业生事迹展播①|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自我 广西青年冯军的逆袭人生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08:5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编者按:

成立于1978年的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现校址位于武汉市经开区(汉南),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专科)院校。自成立以来,学校始终与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孕育和积淀了矢志不渝的工匠精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优良的校风学风、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现有学生12000余人,已基本形成理、工、文、管、经、艺相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综合竞争力、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节节攀升。

学生是学校最好的名片。这些年来,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行业人才,我们从中选择一些优秀代表予以采访报道,从他们身上感受一所学校的育人理念,感受青年一代的奋发有为。今起推出,敬请关注。

121941757062775_.pic_hd.jpg.jpg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 金季 通讯员 高程 姚先文

满满的两页简历,却无法概括42岁广西青年冯军的全部人生。

他出生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这里是中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和汉族五个民族世居于此,被联合国称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曾几何时,隆林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属于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库”地区,直到2020年底完成历史性蜕变,站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起点。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从小就是冯军的目标。考上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后,与矿打交道,成为他奋斗半生的事业。为了找矿,他先后辗转过湖南、西藏多地,最后回到广西家乡。如今回忆求学时光,冯军心里充满感恩:“是学校对我的培养,让我锻炼出过硬的技术,给了我昂头挺胸地走向社会的资本。”

隆林现貌

知识改变命运

作为家中7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幺,冯军的出生赶上了计划生育政策,“家里被罚了18元,那会儿我们那里一头牛才几块钱”。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冯军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断粮。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即便他考上了隆林县最好的高中,也决定外出务工。“能挣钱,比村里老师收入都高。”

从千禧年至今,去广东打工,是广西人的“出埃及记”。据统计,百色市向广东各地转移就业劳动力总量常年在50万人以上,2024年达到59.48万人,占百色赴广西区外务工总人数的91.88%,广东是百色最主要的劳务协作地。

80年代隆林的盘山公路

但冯军受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的影响,选择去大理“逐梦”。17岁的他拿着村里开具的身份证明,在千禧年之际,乘坐绿皮火车,一路翻山越岭。然而,等待着他的不是“理想乡”,而是现实的“坎坷”——他在职业介绍所交了200元,经历了几份“不堪回首”的短暂工作后,入职了当地一家卷烟厂,成为一名生产线临时工。

在卷烟厂的3年,冯军见识到了社会的参差。同样的工作内容,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是正式工,拿着翻倍的工资,而他作为临时工,“干一辈子都得不到转正的机会”。他意识到,这是学历的差距,也是知识的鸿沟,“我很想回到学校学习,改变自身命运”。

2001年,冯军向隆林中学校领导咨询,能否直接参加高考,“校领导认为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件事”。心里憋着一股劲的冯军边打工,边购买了全套高中教材在宿舍自学,每周仅有的一天休息日也泡在图书馆,颇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的风采。

2004年夏,冯军通过自学,以高考415分、隆林中学普通班第一名的成绩,被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录取,成为兄弟姐妹中第一个大学生。

学习成就自我

去湖北求学,不是广西人的主流选择。但在云南务工过的冯军认为,“留在广西遇到的多是广西人,只有去省外,才能遇到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以此增长见识,拓展交际圈。

百色市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十大有色金属矿区之一。冯军小时候曾捡拾锑矿换钱,“一斤能卖几毛,质量好的能卖几块,当时就感觉地质学很神奇,怎么埋在地下的东西都能发现呢?后来我在网上研究了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招生简章,了解到其地质专业的实力,就坚决报名了。”

求学荆州,学在国土,这段经历让冯军一生难忘。“一是班主任姚先文老师对学风纪律要求非常严格;二是授课的张雪梅老师、梁叙老师、陈怀德老师、韩运宴老师、孙剑锋老师、杨祖龙老师等老师,对所授的课程理论实践要求非常严,图画得不好就要重新搞,几十个步骤,反复琢磨,虽然很痛苦,但留下了受益终生的财富。”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经常去野外,冯军借机搜集了近百种矿石标本,存放在一个盒子里。“当湖南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来我们学校招人时,我拿着装有近百种不同矿物标本的盒子过去面试,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厚印象,最终成为两名入选者中的一员。”

水口山有色铅锌矿二号井

2007年正式参加工作后,冯军被分配到湖南省常宁市,在被誉为“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的水口山铅锌矿担任技术员,后转为找矿项目负责人,并实现危机矿山找矿重大突破。该矿产量曾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始建于1896年,2018年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冯军选择在学习上继续深造,2010年取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学位。后来,他又在桂林理工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24年在海外一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我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工作学习都在抓。”冯军说。他同时认为,“如果你学一行但不爱这一行,和学一行爱一行的人相比差距会很大——热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实践诞生真知

2011年,冯军通过社招进入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觉得自己比较能吃苦”,主动报名前往西藏。

地球欧亚板块的多次俯冲、缝合,不仅铸就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同时也因为地球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截至目前,青藏高原已形成玉龙、多龙、巨龙-甲玛和雄村-朱诺四个千万吨级的铜矿资源基地,预测铜矿资源潜力达1.5亿吨。其中,多龙整装勘查区铁格隆南矿区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大单体铜矿,由冯军当时所在的中国铝业西藏矿业有限公司和西藏地勘局地质五队在2013年合作找到。

“那时我刚找到西藏最大的银矿——昌都昂青银矿,来到阿里地区改则县考察后,判断这里有矿,写了一个很长的报告回北京汇报,申请打10几个钻孔。几天后领导批复,先打5个钻孔,每个钻孔500米,位置由我来定。”

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1次尝试机会,是个略显疯狂的冒险行动。矿区地处无人区,团队晚上露宿荒野,有狼群围着帐篷转圈,用爪子拍打,鼻子边嗅边拱。“白天远远见到人立的影子,以为是人,靠近一点发现是藏马熊,一巴掌能把藏野驴的脑袋拍下来。”

冯军在西藏探矿

当时,第一个孔、第二个孔、第三个孔都是白眼(无矿),找矿失败了。有人劝冯军收工,但他不死心,“第三个孔有个重要信息,打到400多米时看到了一点青磐岩化,岩石好像被火烧过,所以我认为离岩浆很近了,大概率有矿。”

冯军顶着压力,坚持继续打孔,终于换来了回报。“第4个钻孔80米就见矿,施工到980米都是矿,一下轰动了全国。到第5个钻孔时,从50米到1290多米都是矿,表明这是一个巨大的铜矿,价值近5000亿的资源展示国人面前。”

据公开报道显示,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是我国首个千万吨级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此次勘查评价完善了青藏高原矿床成矿系列,结束了西藏没有超大型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的历史,开辟了找矿新方向。

“从不被看好,到多次成功找矿,我深切意识到,实践才能出真知,”冯军笑着说,“当时中铝集团公司里有一句话,找矿西藏公司是最牛的。”他也是中铝集团公司的地质技术人员中,在野外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员之一。

2016年底,冯军回到家乡发展,目前担任广西百色工投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岁月轮转,从筚路蓝缕到熠熠生辉,冯军对未来有着坚定的信念。

“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同时,非常感谢国土学院当年对我的培养,刚参加工作时,地质队里只有我和另一个同学是大专生。但我们手工画图的水平比队里本科生都强,得到了老一辈专家的肯定,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祝母校越办越好,明天更加辉煌!”

【责任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