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专业社工+志愿者”融合服务模式,推动社区治理与志愿服务双向赋能,9月18日,友谊社区组织辖区志愿者在专业社工的带领下,走进辖区高龄、困难老人家中,以“物资关怀+健康服务+居家帮扶”的暖心组合,为老人们送去秋日里的温情与关怀,以“专业力”激活“志愿心”,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阶梯培育赋能,锻造专业队伍
聚焦志愿者能力提升,社区推出“专业社工培训志愿者、志愿者带动群众”的阶梯式培育模式。活动前期,社工团队围绕“治理类议题协商”“服务类沟通技巧”“生活类适老关怀”等六大模块,通过“理论授课+情景模拟+案例研讨”为辖区志愿者开展赋能培训。在“失能老人居家照护”实操演练中,社工手把手指导志愿者调整床垫高度、使用助行器具;在“社区微更新议题”沙盘推演环节,志愿者分组设计无障碍通道改造方案。“以前上门服务全凭热情,现在学会了用专业方法解决问题。”参与培训的志愿者刘阿姨感慨道。

精准服务:社工引领志愿,需求导向暖人心
活动前,社区通过入户调研、网格摸排,精准梳理出15户高龄独居、残障、困难老人的实际需求,制定“一户一策”服务清单。活动中,社工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志愿者分组上门,既当“服务协调员”统筹物资发放与任务分工,又做“情感联络员”倾听老人心声。志愿者们则为老人送上定制“暖心包”——根据健康需求配备的低糖面条、适配季节的艾草枕头,以及实用洗衣液等生活物资,并现场为老人测量血压、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张奶奶,您血压有点偏高,平时要记得按时吃药。”在85岁的张奶奶家中,社工小李一边记录健康数据,一边叮嘱志愿者小王定期上门陪老人聊天。这种“社工策划+志愿者执行”的协作模式,让服务既专业又充满人情味。
双向循环:治理反哺生态,志愿之花常开
作为“‘谊’路生花”项目的创新实践,本次活动不仅聚焦服务供给精准化,更注重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活动中,多位受助老人表达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等身体好些了,我也想帮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社区负责人表示,社区后续将通过“时间银行”“积分兑换”等机制,将志愿服务时长转化为社区服务资源,形成“服务-治理-再服务”的良性循环。自项目启动以来,通过“社工带志愿者、志愿者助社工”的融合模式,社区正逐步构建起“专业支撑有力、居民参与有方、服务可持续”的治理新格局。


“谊”路生花,步履不停。友谊社区将持续深化志愿培育项目,以更多元的服务场景、更紧密的协作机制,让社工与志愿者的“双向奔赴”转化为居民幸福的“指数增长”,绘就基层治理的温暖底色。“志愿之花,根植于专业土壤;治理之果,孕育于双向奔赴。”友谊社区将持续深化“五社联动”实践,以品牌化思维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让“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理图景在社区落地生根。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